特區政府早於2022年12月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要完善創科生態圈,同時落實促進科技產業政策,聚焦生命健康科技等領域,以引領香港實現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隨後,政府致力引進海內外有潛力的科企落戶香港。
據香港科大商學院聯同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表一份關於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的報告--《Tuning innovations into wealth : How to fill the commercialisation gap in Hong Kong》指出,雖然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清晰地闡述未來5至10年香港創科產業發展路徑,但行內生態迄今仍面對多項挑戰,其中最大的發展障礙或挑戰,無疑是人才短缺。
據《報告》調研,有63%受訪科創企業表示在港難以招攬人才。雖然政府近期招攬人才工作取得可觀成效,2023年首11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批准逾12.7萬份申請,其中約8.1萬人已抵港,但可惜人才計劃顯然並不以產業為導向。以「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通)為例,去年首11月優才通入境申請錄得1.25萬人,其中逾3成為金融業務,只有不到四分一(23%)具有資訊科技背景。在這種情況下,受訪企業家中,難怪僅有10%認為優才通和「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能解決他們面對人才短缺的問題。
引「快閃組織」 研數字遊民簽證
很顯然,這反映一個人才供需錯配問題。舉例來說,近年生物科技行業發展迅速,但香港難以提供相應人才。這種情況無疑對發展生物科技行業構成障礙。報告指出,人才短缺被視為香港初創公司面對最大挑戰,而高昂生活成本無疑加劇難題的嚴重性。接近6成(58%)創業家表示,香港高生活成本是他們成功招攬人才的最大障礙。
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進一步加大引進企業所需人才的力度外,筆者建議決策者也可考慮以「快閃組織」(Flash organization)的創新方式,即世界各地人才不必硬性赴港定居工作,而是借用互聯網,根據不同項目在全球範圍內即時組建一個團隊,項目結束,團隊即時解散。其中表現優異者,可以保持長期合作關係。
筆者之前率香港科大EMBA學員去史丹福大學遊學時,史丹福醫學院研究人員分享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深受啟發。政府對需要到港進行短暫研究的來自其他地區的研究人員,可簡化其工作簽證申請和稅務申報流程,便利更多人才來香港短期工作。
日本政府即將面向海外的IT工程師發放新的在留資格「數字遊民簽證」。簽證持續日數不長,最多為半年。主要是為想要來日本不僅想旅遊,更能稍微停留一陣子,邊生活邊遠程工作的「數字遊民」(Digital Nomad)準備的。根據維基百科,「數字遊民是一種被數字信息技術賦能的全新生活方式,它的受眾特指那些完全依靠互聯網創造收入,並藉此打破工作與工作地點間的強關係,達成地理位置自由和時間自由,並盡享地理套利紅利,全球移動生活的人群。」港府應掌握新形態就業模式,為香港與全世界優秀人才合作創造條件。
《報告》調研發現另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即香港知識和科技產出(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Outputs),以及商業成熟度(Business Sophistication)明顯較新加坡和韓國等地區低分,兩者其實反映香港一直以來「研發投入高、產出低」的趨勢。事實上,香港研發投入可以說也相當廣泛,但對創科產業產生的經濟價值,並未帶來可觀回報。
推動創科投入 惟與產出不匹配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3 Innovation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報告,香港在創科能力整體排名,於全球132個經濟體排名第17,並不低;但商業成熟度分項中排名第28;而知識和科技產出分項中更排列51;顯示香港在研發投入與產出並不匹配。
筆者認為,港府雖然很努力和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但推動方式或策略是屬「投入思維(Input think)」,是時候考慮使投入資源發揮實際作用。因此,政府應改以「產出思維(Output thinking)」,使資源的配置決策,更多以產出為目標,有效善用資源;同時,制定可激勵私人企業投入研發、吸引海外科研企業落戶香港發展或擴張業務、培養更多科研人才,以及為年輕人提供更清晰的行業前景。
目前香港創科產業中,私營投資佔比為42%,遠低於深圳94%佔比及以色列的91%,有必要激勵更多私人投資;在人才積累方面,除招攬和對接海內外人才外,長期看,實在有必要加強培育更多本地STEM人才,此舉無疑也是解決人才短缺的理想方案。
香港創科人才供不應求,但修讀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相關專業的本科學生人數,過去5年幾乎沒有增長。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料,與資訊及科技相關學科作主修的大學畢業生,於2017/18年度有7,313人,到2021/22年度有7,677人,增長只有1%,可以說幾乎沒有增長,原地踏步;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從事創新與科技相關職業的人數,於2017/18年度有3,104人,到2021/22年度更降至2,855人,降幅有2%,不增反減;而2022年大學畢業生平均年收入,修讀工程和科技的STEM畢業生,遠低於醫學和牙科以至商業的畢業生,在如此情況下,對於培養更多STEM人才,實在是一項挑戰。
改革STEM 吸才育才雙管齊下
有持份者建議,香港需進一步促進學術界與業界之間的人才交流,提供更多政府資助的實習和實習計劃,幫助學生培養切合行業需求的技能,並讓企業培育和鎖定未來人才,這無疑也是可行方法。不過,鑑於香港大型科技公司數量有限,因此政府可考慮資助本地學生到海外大型創科公司實習或類似畢業生招聘計劃。
政府今年在STEM教育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此外,筆者相信,我們還需要採取綜合措施來真正改變STEM教育,這包括建立一個最高機構,負責為所有中小學制定指導方針,修改課程以強調現實世界的應用,促進實踐學習,以及投資教師的專業發展;筆者也建議建立STEM教育的評估指標,包括不同年級和熟練程度所需掌握的技能。
香港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發展創科產業,必須構築一個良好行內生態系統,當中首要解決人才短缺問題,輸入和對接人才當然刻不容緩,但長期來說,需從根本培育本地充足人才,通過雙管齊下,香港才能夠實現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
撰文 : 徐岩 香港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教授、商業戰略與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欄名 : 庖丁篇